异地教育培训心得--吕丽芳


发布时间:

2019-01-17

异地教育培训心得教师“会问”,孩子才“会学”我是一名学前教育专业的培训老师,主要负责集团幼师的培训,随着集团合作伙伴不断增加,异地教育学生也从上半年的39届直升到现在的49届,她们都来自不同的省不同的学校,在集团的共同努力下已顺利安置在各个幼儿园工作,为了学生们能够更早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融进幼儿群体,掌握最新的教学方法,理想教育集团根据学生们在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安排了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如:新教师如何

 

异地教育培训心得

教师会问,孩子才会学

我是一名学前教育专业的培训老师,主要负责集团幼师的培训,随着集团合作伙伴不断增加,异地教育学生也从上半年的39届直升到现在的49届,她们都来自不同的省不同的学校,在集团的共同努力下已顺利安置在各个幼儿园工作,为了学生们能够更早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融进幼儿群体,掌握最新的教学方法,理想教育集团根据学生们在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安排了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如:新教师如何写详案、如何上好一节公开课、如何与家长、孩子沟通、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流程及老师的岗位职责等,特色课程:奥尔夫音乐、感觉统合、蒙台梭利等。学完这些课后学生们对幼儿园由陌生变熟悉,但接收普遍学生反馈不知如何将自己的东西传送给到孩子,让孩子也能学会,在课堂中不知如何设计问题,不知如何调动孩子们的课堂气氛,争对学生反馈问题我做了如下解说:

在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模式化现象较重,大部分教师只会简单的提问:你听到故事里有谁?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这样的问题对孩子来说没有探究价值,不需要经过思维加工便能得到答案,对孩子没有挑战性,不能让孩子在原有经验基础上得到提升,在教学活动中,很多老师们经常会习惯性的提问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等问题,孩子受其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特点的影响,只关注后面的问话,一律回答”“”“,这样的提问让孩子可以不经过任何思考,便可以脱口而出进行回答,孩子没有经历一个思考的过程,不能获得任何发展和提升。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首先是引导老师改掉不好的提问习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深挖教材,通过设计有价值的提问,来激发孩子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在《花婆婆》故事中,导入部分就抛出问题你觉得花婆婆是一个怎样的人?孩子的回答非常丰富;是种花的,是买花的,是喜欢花的等等,教师既为孩子提供了一个说话的环境,又满足了孩子表达的愿望,在这样一个激烈的争论下,教师自然的转入到下一个环节,那我们来听故事,听一听,花婆婆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急于想知道花婆婆到底是做什么的,带着自己关注的问题听故事,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为下一步更好的师幼互动做好了铺垫。此外,在许多有悬念的语言教学中,还可以设计,你认为应当怎反做”“谁的方法好?假如是你会怎么办?”“关于这个问题你还有其他看法吗?等开放性问题。关注个体提问向面向全体提问转化,在这个环节中我们有一种理念就是:课堂上有多少个孩子,就有多少种不同的声音,从而真正保证了让每个孩子都有参与的机会。此外,我们还要设计面向全体孩子的提问,可以让孩子叽叽喳喳的说与讨论,激发孩子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幼儿已有的知识基础、接受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情况,向幼儿提出的问题,其难易程度应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保证在难不倒孩子的基础上,让孩子经历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并积极与教师回应与互动,让孩子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得到提升。
  让我们做一个会问的教师吧,只有巧妙的问,才能够激发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形成良好的师幼互动,提高教学活动有效性,把教学活动推向深入。

 

 

 

 

                                      2015116

                                          吕丽芳